
《厦大周刊》1933年总第306期登载“苦竹溪民”的一首词:
大敌当前,要如许头颅何用。试听取,东夷鼓震,叛胡云拥。夺我边疆千万里,惊心华夏无遗种。问中原,可有好男儿,闻鸡动。
鹭江畔,黉宫耸。有年少,三人共。驾长风直上,怒涛汹涌。不向元戎求妙算,甘从义旅填荒塚。览长途,自顾鬓苍苍,吾滋恸。
——苦竹溪民《满江红·闻同学李君治年易君元勋秦君锡兆北上参加义军感赋》
上阕讲日本掠夺我国东北大好河山,抒发中国缺乏勇士的悲愤;下阕讲厦大三位青年北上共赴国难,感叹自己力不从心的悲恸。1933年2月5日,厦大师生送别法学院学生李治年、易元勋和图书馆职员秦贤行(即秦锡兆)北上抗日,这首词便是作者对此有感而发。

▲厦大江浙学会欢送秦贤行君北上抗日纪念
这三位青年如何了解东北的历史与时局,从而培植起勇于付诸行动的爱国热忱?阅读史著是重要途径之一。“书香文脉”第3期向读者推荐一部秦贤行阅读过的相关书籍——予觉氏著《满洲忧患史》。

▲厦门大学图书馆藏《满洲忧患史》
《满洲忧患史》是天津益世报馆在1920年代末倾力推出的一部史著,意在梳理我国“东三省”的历史与现状,全方位揭露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地区的过程和野心,从而激励全体国民尤其是执政者的爱国斗志,警醒和提防日本进一步的侵略行径。
书稿最初在《益世报》上连载,起于1927年6月1日第3989号,止于1928年3月14日第4256号,共分为263期“专载”,作者署名“予觉”。1929年4月,天津益世报馆将全书合订为4册出版,著名书画家曹鸿年题写书名,作者署名“予觉氏”。从“编辑略说”看,此书在1924年10月便已编撰完成。经学者考证,作者本名为梅公任(字佛光)。

▲《益世报》连载《满洲忧患史》首期和末期
由于该书直接揭批日本侵华行径,甫一出版即引起日本官方的注意,由日本外务省嘱托森政忠将其翻译为日文。在日本全面侵华时期,因《满洲忧患史》揭示“国难痛史”和“帝国主义侵略史”,1939年日伪政府新民会将其列为“禁书”。由此可见,该书确能起到揭示日本侵华历史真相、激发中国民众抗日斗志的作用,日本侵略者的忌惮之处也正在于此。
厦大图书馆藏本为1929年中文初版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时局成为中国民众深切关注的民族危亡问题,伴随而来的是东北史地的深入学习与研究。在《满洲忧患史》的书袋卡上,首条借阅记录为1932年6月16日,按照当时的图书编目流通速度,此书应是1932年上半年采购入馆。首位借阅者即图书馆职员秦贤行,且于11月5日又续借过一次,可见他认真通读过此书。这不禁让人联想——这段阅读经历与他次年2月北上抗日是否存在直接关系?今人阅读原著后去感悟吧!

▲《满洲忧患史》书袋卡
【参考文献】
1.苦竹溪民.满江红·闻同学李君治年易君元勋秦君锡兆北上参加义军感赋[J/OL]. 厦大周刊, 1933, 20(15): 13.
2.予觉氏. 满洲忧患史[M]. 天津: 天津益世报馆, 1929.
【人物小贴士】
余謇(1886~1953),字仲詹,别署苦竹溪民,江西南昌人。语言文字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曾任文学院院长。
易元勋,广西桂林人,厦大1931级法学院本科生。1933年4月在河北滦县牺牲。
李治,广西平乐人,厦大1931级法学院本科生。1936年厦大政治经济学系毕业,先后在闽、桂两省军政部门工作。
秦贤行,又名秦锡兆,江苏武进人,曾任厦大图书馆职员。
【文献获取】
古籍特藏阅览室(思明校区总馆405室)
查看原文请点击此处:https://mp.weixin.qq.com
文/图:古籍特藏与修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