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图书馆邀请《失群的鸟儿》译者德铭学长来到总馆凤凰花咖啡屋,与到场读者展开分享与对话。

1922年,泰戈尔的Stray Birds由郑振铎先生首译为《飞鸟集》,成为中文世界传播最广的权威译本。该译本迄今已百余年,其翻译的文字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融合文言与白话,以“雅致”与“流畅”为显著特征。

德铭学长是厦门大学法学博士、陈安国际法学讲座教授,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闲暇之余喜阅读,不时以诗遣怀。他将“Stray Birds” 译作 “失群的鸟儿”,既保留了原诗的孤独意象,又暗含对现代人精神漂泊的隐喻,恰是法律理性与诗人感性平衡的注脚。他在分享中坦言,重译 Stray Birds 实为“吃力”之举,既要面对经典译本的先入之鉴,又需突破重译创新的挑战。对于诗歌翻译的”信达雅”,他指出应“信于诗情”、“达于诗意”、“雅于诗性”,诗性的语言应该是灵动的、流畅的、传神的、韵律的、警醒的或者是蕴藉的,译文与原文的音韵可以不同,但是不应该影响原文与译文之间诗情的“共鸣”。他强调,诗歌翻译的关键在于体悟出原作的诗情,找到“诗眼”,以中文将“诗眼”鲜活呈现,这样一首译作的诗意就会扑面而来。

随后,以原文诗眼为引,他带领读者探寻泰戈尔笔下的哲思与情感。参与者跟随他的讲解,细品汉字独有的温润质感,在简短诗句中触摸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趣。

谈及人工智能对诗歌翻译的冲击时,他强调诗歌翻译需浸润译者的生命体验与文化直觉。沙龙现场,德铭学长还邀请读者以英文、普通话、闽南语朗诵诗句,在音韵的碰撞中,众人致敬泰戈尔的哲思,体味不同文明对生命、孤独与爱的共同凝望。
本场沙龙不仅是一次翻译技艺的探讨,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共情。泰戈尔笔下的飞鸟掠过文字的苍穹,唤醒了读者对诗歌本质的深沉思考。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失群的鸟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羽毛,随风而翔,抵达心灵的原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