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荐读聚焦于当代跨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这些著作不仅拓展了各领域的认知疆界,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复杂世界的多元视角:朱迪亚·珀尔在《为什么》中提出的"因果革命"理论,为人工智能与哲学认识论的交叉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萨曼莎·哈维的太空叙事作品《轨道》则通过文学想象重构了人类存在的本体论思考;克雷格·泰勒在《伦理学新探》中对道德普适性理论的解构,展现了哲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融合。德·兰盖团队在《决策驱动分析》中对数据决定论的批判性反思,与玛丽·比尔德关于古典学公共价值的研究形成方法论呼应;而本·金斯顿-休斯从神经科学视角论证童年情感发展的认知价值,则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研究的深度对话。在这个盛夏季节,让我们畅游于书海,感受人文与科学的深度交融。

书名:The Book of Why: 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
索书号: O141.2/P359A
内容简介
《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或译《因果革命》),由图灵奖得主朱迪亚·珀尔与科普作家达纳·麦肯齐合著,系统阐述了因果推理的科学化框架。该书提出“因果革命”理论,并通过“因果阶梯”三层次模型(观察、干预、反事实)构建可计算的因果推理工具(如结构因果模型和Do-演算),解释了我们如何能够了解简单的事情,以及如何回答复杂的问题,还使我们能够探索现实世界以及可能存在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以及人工智能的关键所在,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从数据关联迈向因果思维。
作者信息
朱迪亚·珀尓,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贝叶斯网络”之父,2011年因创立因果推理演算法获得图灵奖,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IEEE 智能系统名人堂第一批10位入选者之一。目前已出版3本关于因果关系科学的经典著作,分别为《启发法》(1984)、《智能系统中的概率推理》(1988) 和《因果论:模型、论证、推理》(2009)。
达纳·麦肯齐,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自由科学记者,知名科普作家,著有《大爆炸》等作品,其学术论文多次收录于《科学》《新科学家》《科学美国》《探索》等重量级期刊。

书名:Orbital
索书号:I561.45/J342
内容简介
《轨道》一书以短小篇幅承载了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宏大命题,探讨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恐惧与梦想”,并呈现了“自然壮丽与破坏性并存的双重性“。作品以24小时内空间站绕地球16圈为时间轴,通过六名国际宇航员的感官碎片——暴风雨中的地球、冰川反光、战区的夜间灯火等意象,构建出兼具科学精确性与哲学诗意的太空散文,是写给我们的环境和地球的一首感人的诗歌。
作者信息
萨曼莎·哈维是五部小说的作者,作品包括《轨道》、《西风》、《亲爱的窃贼》、《一切皆歌》和《荒野》,其中《西风》获得了贝蒂·特拉斯克奖。她还有一部非虚构作品《无形的不安》。她的作品曾入围布克奖和女性作家奖的评选。她现居英国巴斯市,并在巴斯斯帕大学教授创意写作。

书名:Decision-Driven Analytics
索书号:C934-37/D337
《决策驱动分析》作者挑战传统数据驱动范式,批判数据迷信,指出企业虽拥有海量数据,却因盲目依赖分析工具而陷入“技术陷阱”。 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称之为“决策驱动型数据分析”,强调人类直觉与问题定义在数据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对于那些希望利用数据获取竞争优势的人来说,本书提供了所需的知识和工具,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数据来实现商业成果,并在当今复杂且数据丰富的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作者信息
巴特·德·兰盖是鲁汶大学及弗拉瑞克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教授。他还创立了“行为经济学和商业数据分析”(BEDAB),这是一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咨询机构,其业务范围涵盖运用行为科学的相关事宜,通过数据分析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提升绩效。
斯特凡诺·庞托尼是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以颠覆传统数据驱动范式的研究著称。

书名:The President and American Capitalism Since 1945
索书号: F171.24/P933
内容简介
《1945年后的总统与美国资本主义》聚焦于二战后美国总统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互动关系,阐述总统如何通过支持促进各行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帮助国内企业走向国际,进而探讨总统权力与资本主义治理模式的转型,分析经济思潮的演变与政策实践,揭示战争、资本与总统决策的共生关系,是研究二战后资本主义历史和美国总统制度的精彩文献。
作者信息
马克·罗斯是《州际公路:1939年以来的公路政治与政策》一书的合著者。
罗杰·比尔斯是《城市的命运:美国城市与联邦政府,1945-2000年》一书的作者。

书名:Moral Thought Outside Moral Theory
索书号: B82/T239
内容简介
《道德理论之外的道德思考》认为,伦理学不存在普适理论,任何试图构建此类理论的尝试最终都会扭曲其本应解释的道德现象。它通过结合文学案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角色分析)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的哲学论述,列举了道德思考脱离道德理论化而存在的明确例证,为伦理学、道德哲学、文学哲学及维特根斯坦研究提供跨学科批判工具;开创"反理论"道德认知路径,挑战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传统。
作者信息
克雷格·泰勒是弗林德斯大学的哲学副教授,著有《道德主义:一种恶习的研究》(2012)和《同情:一种哲学分析》(2002);与人合编了《休谟与启蒙运动》(2011)、《人性之感:雷蒙德·盖蒂的伦理思想》(2014)以及《现实主义精神中的道德:献给科拉·戴蒙德的论文集》(2020)。

书名: Creating Experience-Driv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索书号:C936/Z48
内容简介
《构建体验驱动型组织文化》聚焦未来十年组织转型的战略方向,强调体验驱动型文化在变革中的核心作用。研究表明,加速规模化变革的要素不仅限于人工智能或虚实融合,唯有文化动能才能持续激活战略收益的长效实现。本书系统探讨了如何构建以体验为中心的组织文化,为理解体验驱动型文化的构建原则奠定基础。
作者信息
阿尔·齐图恩博士,是项目管理协会(PMI)的资深会员,他在项目/计划/项目管理以及战略变革方面拥有全球经验,曾领导大型企业实现运营卓越。他为多份刊物撰稿,在《项目管理世界杂志》上持续发表文章。

书名:Confronting the Classics:Traditions, adventures, and innovations
索书号:K85/B368
内容简介
《古典学还有未来吗?从古希腊罗马到现在》 全书包括31篇关于研究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的书评。作者通过剖析从《奥德赛》新解到好莱坞电影中的罗马想象等案例,实证了古典符号如何在不同时代被持续重构。作者开创性地提出"大众古典学"概念,消解学科边界、激活公共讨论、重构古典当代性;揭示了人文学科的存续不仅依赖学术创新,更需要建立与大众文化的对话机制——这正是本书超越书评集范畴的深层价值。
作者信息:
玛丽·比尔德是当代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学者与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是剑桥大学古典学院成立以来的首位女教授,研究领域集中于古罗马史,代表作《罗马元老院与人民》。2010年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她是畅销书《维苏威火山之火》的作者,还是一位颇受欢迎的博主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积极推动学术与公共文化的对话。

书名: Why Children Need Joy
索书号:B844.1/K55
内容简介
《孩子为什么需要快乐》这本具有变革意义的著作探讨了童年中最被低估的一个方面一一快乐。借助最新的神经科学和生物化学知识,本书系统论证了快乐体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三重价值,提出“快乐不是教育的装饰品,而是成长的必需品”的核心观点,并提供了提升孩子幸福感的具体策略。
作者信息
本·金斯顿-休斯是英国知名儿童发展研究专家与实践教育家,国际游戏协会(IPA)特聘顾问,专注于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儿童游戏治疗。提出"神经游戏疗法"(Neuroplay Therapy)理论体系,为英国教育部制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代表作《Playing for Resilience》被纳入师范院校教材。

图:研究资料部
文字编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