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小课堂
活动回顾:月满中秋,情约厦园——闽台中秋历史知识教学暨博饼体验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28

1014日,中秋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周二下午,国学小课堂“月满中秋,情约厦园:闽台中秋历史知识教学暨博饼体验活动”,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总馆凤凰花咖啡屋顺利举办。

本期国学小课堂由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联合发起。活动邀请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文博专业的叶钰丹同学担任主讲人。来自全校各院系的中外师生欢聚一堂,共同探寻闽台中秋文化脉络,体验传统民俗活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唤醒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记忆。

01 【祭月古韵溯渊源】   

主讲人叶钰丹同学通过文字史料、考古图片与学术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师生追溯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从先秦时期天子“祭月”典礼的雏形说起,介绍了《周礼》中记载的月亮崇拜传统,并引用南开大学文学院杨琳教授的观点——“中秋节的形成基础是‘秋分祭月的古老礼俗’”,阐释远古“跳月”庆典的文化内涵。

在唐代赏月文化部分,主讲人重点解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孙机先生的研究:中秋节与唐代千秋节(唐玄宗生日,农历八月初五)的关联,以及玄宗游月宫传说如何推动八月十五成为“玩月”风尚,并以戎昱《八月十五日》中“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的诗句为例,展现唐代文人的中秋情怀。同时,也客观呈现了学界关于中秋节形成时间的争议——支持“唐代说”的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中秋”专名与玩月活动,支持“宋代说”的学者(如周一良先生)则指出唐代中秋仅为文人群体趣味,尚未普及全民。丰富的学术视角引发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

02 【仙话映月颂华章】

在第二个环节,主讲人以“中秋神话”为核心,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四个经典传说及其文化寓意。

嫦娥奔月:从西汉《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的记载,到《全上古文》辑录《灵宪》中“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的细节,展现神话中对“得失”的早期思考;

玉兔捣药:结合重庆沙坪坝出土石棺画像,讲解汉代从“蟾蜍捣药”到“白兔捣药”的演变,引用东汉乐府《相和歌辞·董逃行》“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佐证;

吴刚伐桂:依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的记载,对比古希腊西西弗斯神话,解读“重复劳动惩罚”的跨文化共性;

唐明皇游月宫:通过唐代蒋防《幻戏志》、托名柳宗元《龙城录》的文献,还原玄宗与天师游月宫、记《霓裳羽衣曲》的故事,点明道教文化对神话的影响。

本环节还邀请现场师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秋神话版本,让抽象的文献记载变得生动可感。


03 【古韵今风话月俗】

第三个环节聚焦“古韵今风话月俗”。主讲人系统梳理了月饼的发展脉络:从先秦祭祀月神的无馅祭品,到汉代张骞引入芝麻、胡桃后形成的“胡饼”,再到南宋《梦梁录》《武林旧事》中首次出现“月饼”记载,直至明清时期“中秋赠月饼、吃月饼”习俗的普及。

在闽台特色习俗部分,主讲人重点介绍了:

闽南拜月娘:女眷设香案、供芋头(寓意“遇好人”)与柚子(寓意“保佑子嗣”),以及“月下穿针”乞巧、“捡月华”藏福的传统;

福州摆塔: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平倭后,百姓用瓦片叠塔、燃灯祈福,象征“步步高升”,引用清人施鸿保《闽杂记补遗》记载佐证;

台湾新俗1980年代由酱油广告催生的“全民烤肉夜”(邻里联谊载体)、亲子手作的“柚子帽”“柚子灯”(取“柚”与“佑”谐音,庇佑孩童)。


04 【两岸同辉共月圆】

这部分,叶钰丹同学带领同学们将目光聚焦在一衣带水的闽台两岸,向同学们解读了闽台“五缘”理念: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探寻两岸中秋文化的共生根基。随后,现场师生在主讲人的带领下,进一步了解博饼这一独具地方特色民俗的双重起源(郑成功驻军慰兵说、明代“状元筹”演变说)与详细规则


05【博饼体验活动】

最后,主讲人和指导老师带领现场师生开展了轻松愉快的博饼体验活动。主办方精心准备的国学小课堂定制纪念品更是让大家满怀期待。活动现场每当符合规定的组合被掷出时,周围便不约而同爆发出阵阵喝彩和掌声,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博饼体验活动不仅进一步推动国家非遗项目——博饼民俗活动的弘扬与传承,也使得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更深刻体会到中秋节俗所蕴含的温馨、乐趣与归宿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不仅是团圆的节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本期国学小课堂通过追溯闽台中秋的历史、神话与民俗,带领师生触摸两岸同源的文化根脉,在活动中筑牢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金秋时节增添了温暖的文化记忆。


快速链接:

版权所有  厦门大学知识资源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