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 685

164

电子图书推荐
当我们谈论科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阅读科学史相关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科学发展的精彩进程,理解科技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本期推荐的电子图书涵盖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物理学的原理、科学史的意义以及天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从伊恩·麦克尤恩对科学与人性关系的探讨,到伽莫夫幽默风趣的科普入门,再到牛顿对于宇宙运转的解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广阔天地,激发探索精神!

以下图书,由超星公司提供。扫码即可阅读。

本书是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关于科学和人文的一部随笔集,共收录五篇随笔:“文学、科学与人性”“物种独创性”“平行的传统”“世界末日蓝调”和“自我”。作者围绕着文学、科学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阐述其精辟独特而富含哲理的观点,辅以数段科学史上的公案。从科学到文学,麦克尤恩的文字生动有趣、蕴含哲思,游走于感性与理性之间,读完耐人寻味。

在本书中,伽莫夫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大进展。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先由漫谈基础数学知识入手,用丰富有趣的比喻阐明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讲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四维世界结构,最后全面讨论了人类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等方面的成就。伽莫夫行文寓教于乐,本书不仅语言幽默生动,论述深入浅出,书中插图也均为作者亲笔绘制,是非常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学生和科学爱好者阅读的自然科学科普入门书。

本书是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科学体系。简述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前两卷所建立的原理,再将这些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实际运行轨道的推算上,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了地球的形状,解释了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了月球的运动,同时确定彗星的轨道。在本书中,牛顿没有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而是结合天文现象来分析,只使用了少量的数学语言,便将这些令人感兴趣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得其内容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讨论了科学史的价值、意义和功能,也讨论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的细节、编史观念的变迁等问题。它们既是科学史的基本问题,也是一般历史的基本问题。书中还介绍了科学史的学术地图和学科地理,讨论了科学史的未来方向,可以为初入门者提供指南。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提供具体的科学史知识,而在于如何从历史的视野,以历史的眼光,重新看待身边我们以为熟悉的事物。

随着中国学术界的发展,科学史与技术史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置入多元的文化环境之内被考察,科学、技术与文化环境之互动关系早已成为学界的常识。本书把学术界的前沿成就体现到通俗读物之中,立足于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界的前沿成果和优秀理念,摒弃虚构的编造和刻板的叙事,把科学、技术置于文化环境内考察,形成一本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作品。  

本书在梳理西方科学发展史的同时,全面、纵深地讲述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与生物学这六大基础学科,使读者既对西方科学发展史的脉络有一定的把握,又对这六大基础性学科的核心内容有整体性的了解,引导读者探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可以说是一本西方科学史的入门书。

图文编选自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下载超星学习通


快速链接:

版权所有  厦门大学知识资源港